最近,美的交出了2024年财报,营收利润双双创历史新高,B端业务更是首破千亿,亮瞎了不少人的眼。外界熟知的库卡机器人、楼宇科技只是冰山一角,真正低调崛起的,是美的造芯业务。从15年前的“供应链自救”,到如今家电芯片自主可控,甚至开始对外供货、瞄准新能源车市场,美的这波操作堪称“静水流深”。今天咱们就来聊聊,美的造芯这15年是怎么走过来的,又藏着啥更大的野心?
15年前的自救:打破海外芯片“卡脖子”
美的造芯的故事,得从2010年说起。那年美的营收首破千亿,但利润率却惨兮兮,不到5%。为啥?核心部件全靠进口,尤其是家电里的“心脏”IPM(智能功率模块)和“大脑”MCU(微控制器单元),基本被英飞凌等海外巨头捏在手里。供应链一卡脖子,成本高不说,随时还可能断供,美的不得已开启了“自救模式”。
起步不算晚,2010年前后美的就组了个项目小组,专攻IPM研发,算是国内最早一批吃螃蟹的家电企业。怎么干的?两条腿走路:一边自己培养研发团队,一边拉上中芯国际、华润微电子这些半导体老大哥合作。2012年搞出IMS架构的IPM,2013年量产,2016年推新品,到2019年彻底实现自主可控,2021年还成立了美垦半导体公司。这速度,硬生生把海外垄断撕开了一道口子。现在美的采购芯片时,终于能挺直腰板比价了。
MCU这边也不含糊。2018年,美的成立了上海美仁半导体,主攻家电MCU。别看家电芯片不像手机芯片那样追5nm、7nm,14nm以上的成熟制程就够用,但要做到稳定、可靠、低成本,也不简单。2021年美仁MCU量产,当年出货1000万枚,如今累计销量破亿,市场失效率低到5ppm以下,2024年还挤进了白电MCU品牌TOP5.这成绩,够硬了吧?
从“自用”到“外供”,美的开始玩跨界
造芯这事儿,不止美的在干,格力、海尔这些家电大佬也有动作。格力董明珠喊着投500亿造芯片,MCU也自用了。但美的走得更远,不光自给自足,还开始对外卖货。2020年底,方洪波带着美的搞To B转型,造芯业务被塞进工业技术事业群,野心逐渐露头。
IPM这边,2017年美的就搞起了代工模式,2019年年产值破亿。今年初,美垦半导体被斯达半导(国内IGBT大厂)入股,合作更紧密,业务也更开放。MCU这边,2021年量产后,美仁开始给第三方供货。刚开始客户还不信国产芯片靠不靠谱,美仁硬是靠严苛测试和一年试销,用超低失效率打消了顾虑。到2022年上半年,单颗MCU销量破千万,30多家客户批量采购。如今美的芯片有四大系列14款量产,品质对标国际一流,还能卖给主流家电厂商,这跨界玩得挺溜。
瞄准新能源车,美的想再造一个“千亿梦”?
家电芯片站稳脚跟后,美的还不满足,把目光投向了新能源汽车。首站是水泵控制芯片,计划2024年量产(具体进展还没公布)。这不是心血来潮,美的早就在新能源车领域布局了。2018年成立威灵汽车部件公司,做电机、水泵这些零部件,2022年投110亿建基地,2024年还跟蔚来签了合作协议。造芯不过是顺势加码。
新能源车芯片市场有多大?2024年全球规模超700亿美元,中国占30%,但欧美厂商占一半以上,国产替代空间巨大。美的的优势在哪?家电芯片的量产经验、成熟制程的技术积累,加上新能源车零部件的协同,再砸下160亿研发费,底气不小。不过,水泵控制MCU只是入门级,高端计算芯片还远着呢,美的得慢慢熬。
美的造芯,能走多远?
总的来说,美的造芯这15年,从“防御”到“进攻”,走得低调又扎实。家电芯片自主可控,B端业务破千亿,现在还想在新能源车市场分杯羹,野心不小。但挑战也摆在那:技术升级得跟上,生态整合得更强,不然高端市场还是别人的。你觉得美的这步棋咋样?是看好它再造一个“千亿传奇”,还是觉得新能源车芯片这局不好打?